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启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开办新式工厂和新式学堂,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图为1862年开办的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京师同文馆旧址,以外国人为教习,培养外文译员。
张之洞(1837—1909),清末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师范学堂为教育造端之地,关系至重。图为张之洞及其《劝学篇》。
郑观应(1842-1921),中国近代最早具有完整维新思想体系的理论家、实业家与教育家。他提出广建学校,普及义务初等教育;改变教学内容,以改变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既有观念。图为郑观应及其《盛世危言》
梁启超(1873-1929),清末维新运动的领导人之一。1896年他在时务报发表的《论师范》中,指出师范教育为“群学之基”,认为“欲革旧习,兴智学,必以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图为梁启超(左),时务报(右)
盛宣怀(1844—1916),清末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培养新式人才以实现富国强兵,“练兵、理财、育人”三端为救时之要务,实业救国最终归结到教育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