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1-08-27 17:38:16         浏览数:0




组图(3张)为童子军生活训练场景。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把师范教育视为重要的精神国防,颁布系列政策,推进师范教育的发展。开设童子军师范科。其课程有国文、地理、历史、博物、理化、公民、美术、音乐、体育、卫生、军事训练(或看护)、实用技艺、教育概论、教育心理、普通教学法、童子军教育概论、童子军训练、童子军野外生活、实习等。



抗战期间,出现“师荒”和“生荒”。1941年3月,国民党五届八中全会(重庆)大会决议“于全国作提倡师范教育之运动”。1941年12月教育部决议:每年举办“师范教育运动周”活动。

1942 年 3月29日到4月4日启动了首届师范活动周。教育部指明活动的目的:“启示师范生之责任,应将革命先烈建造国家大公无我之精神,负责传递至下一代国民,以先烈之鲜血灌溉民族之幼苗”。图为推行师范运动周的文件广播词。



1942年4月2日,教育部在重庆中央图书馆举行师范教育座谈会,顾毓琇、黄炎培、杨卫玉、谢循初等48人出席,教育部次长顾毓琇主持。会议讨论了如何增加师范生来源、改进师范生训练以及确立定向的师范教育问题。提出“教师是神圣事业”。图为师范教育座谈会记录。



1942年5月1日至5日,在教育部倡议下,全国各教育学术团体在市区、北碚、白沙、沙坪坝、青木关连续举办l1场师范教育主题学术演讲活动。“以精神动员的方式来提高教师职业的影响力,加深社会对师范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和动员更多有志青年投入到神圣的事业”。图为重庆市教育局关于教师参加师范教育讲演会的训令。









[ 上一篇 ]:清末时期重庆师范学校设置

[ 下一篇 ]:重庆民国时期部分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