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时期重庆师范学校设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永川知县罗崇龄将行台衙门划入锦云书院,创办达用学堂附设师范班。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颁布,江津、长寿、璧山、巴县设立师范传习所(培养小学堂师资的机构)。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川东师范学堂在川东道观察张铎(振兹)倡议下创办。初设一年制简易师范科,次年办五年制完全科,并设附属小学堂1所。它是重庆第一所正式的师范学堂。1939年5月,迁江津白沙镇东海沱。图为川东师范学校大门(现渝中区文化宫)。
1913年,江津、永川、大足,荣昌、巴县、璧山、合川、铜梁等县开办师范教法传习所。分甲乙两种,甲种修业一学期,乙种修业两学期,培养小学单级教法师资。图为单极教法创始人胡雨人。
1914 年,四川省立女子第二师范学校(简称渝女师)成立。1915 年办保姆讲习科。1927年改办六年制师范。1929 年办幼稚师范讲习科及成年妇女补习学校。图为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重庆女子师范学校)(左),重庆女子师范学校学生合影(右)。
1935 年,四川省立女子第二师范学校更名四川省立重庆女子师范学校,抗战期间迁江津县白沙镇。图为迁白沙旧址。
1924年,根据省政府《各县实施义务教育规程》,江津、巴县、长寿、荣昌、铜梁、璧山、合川办有国民师范学校;綦江、江北、大足办国民师范班;荣昌有国民女子师范班。
1928年,受陶行知晓庄师范影响,铜梁创办农村师范学校。
1937年(民国26年),省立教育学院(磁器口)开办普及教育师资训练班。
1940年(民国29年),政府实施新县制,乡镇设中心国民学校,保设保国民学校。是年8月,在永川成立第三区国民教育师资训练班。江津、永川、巴县、大足等县立中学在初中三年级增设师资训练科目,培养教员。图为《县各级组织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