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师范教育的办学经验
中师培养目标坚定明确、始终如一,就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采用的是不分专业方向的综合培养模式。1980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办好中等师范学校的意见》,1987年5月,国家教委师范教育司再次重申中等师范教育面向农村培养合格小学教师的办学方针。图为1987年四川省教厅转发教育部的文件。
系统的课程设置
中等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科学、系统,分为四大块: 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包括课外活动、社团等),教育实践课 (包括教育见实习、社会实践等)。适合于中师培养全面发展、多才多艺、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的合格小学师资。
百年中师德育始终都把养成教育摆在了重要位置,注重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贯彻学业始终。强调学生“一进师范门,就是教育人”,即“学生教师”“教师学生”的双重身份。图为1903 年,南通师范学校开学之初,张謇提出的行为规范(言有坛宇,行有坊表,学成师范;正其衣冠,尊其瞻视,堂修礼容)
1926年,陶行知先生为江苏淮安新安小学题写的对联:“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标语
“明日教师,今日做起”
“教育大计,师范为本”“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标语
校园里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明日教师,今日做起”等校园标语时刻警示学生,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浓郁的文化氛围对学生的职业情感与教育情怀的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牢固的专业思想,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扎根基层的教育情怀,构建了稳固的乡村教师队伍。
三笔字比赛
十佳画手比赛
普通话比赛
校外写生
学生风琴表演
学生舞蹈表演
中等师范学校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师德践行能力、学科教学实践能力、综合育人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等。落到实处,各校提出易于量化测试评价的标准,比如“十会”“三字一画”“一话两表达”(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简笔画、普通话、书面表达、口头表达)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要求人人过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