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两名贵州中师生,聚拢一群中师生,做出一件值得称赞的事
(左)、王刚(右)合影。
肖开玉:抱着“抢救历史”的态度,讲好中师生的故事
王刚:为天下中师生立言、立传,是我们的出发点和归宿
王刚1980年毕业于平坝县师范学校,16岁开始从事教学工作。他担任过小学教师、中学校长、省戏剧创作中心编剧、高校基层学院党委书记等职,2024年在贵州师范学院退休。44年的工作经历,他对教育工作,特别是基础教育工作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对“中师生”这个群体十分关注。王刚说,许多师范生一直置身于基础教育第一线,默默耕耘,勇于奉献,是共和国的教育的一块厚重的基石。因而,“为天下中师生立言、为天下中师生立传”,就是他们编写这部丛书的出发点和归宿。
王刚说,中师生是师范类学生的源头,为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立下了汗马之功。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了“南洋公学师范院”。1902年,《壬寅学制》颁布前后,张謇在通州,刘坤一、张之洞在南京,李端棻在贵阳……各地师范学堂如雨后春笋,“师范生”横空出世,于是便开启了中师生的百年史。
王刚认为,中国的中师生是为20世纪的中国而生的。百年中师,几代风华。上世纪20年代,当国家和民族遭逢厄难,一大批共产党人以天下为己任,挽民族危亡于水火。上世纪50年代,当硝烟散去,国家初立,一群群怀揣理想、勇于担当的中师生,踏着“曲曲弯弯细又长”的小路,走进了城市和乡村。上世纪70年代末,在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风暴之后,面对百孔千疮的校园,千百万中师生挺身而出,担负起振兴基础教育的使命。
如今,伴随着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小学师资基本实现了大专化、本科化,中等师范学校停办,中师生正在退出历史舞台,“中师生”正在成为一个历史名词。因而讲述中师生的故事,就是从一个侧面去讲述百年教育史。这是一个浩大的历史文化工程,非得聚拢全国各地的中师生才完成,这就是发起征文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征文活动:稿件如雪片般飞来,全国各地纷纷响应
为了发起征文活动,2022年11月,肖开玉、王刚用贵州三联教育的账户注册了“天下中师生”微信公众号,发起了征稿启事。
启事一发布,稿件便如雪片般飞来。除港、澳、台之外,全国大多数省(市、区)都发来了稿件。作者当中,有知名学者、博士教授、政府官员、资深记者、报社总编等,更多的则是来自全国各地一线的教师。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师生。
让人感动的是,鲐背之年的吕玉发女士、胡永福先生,以及王秀云、高致贤、常堂先、吴安怀、杨胜坤、王传勋等一大批耄耋之年的老教师,加入了征文大军的行列。在这次征文活动中,一群“爱心作者”组成了公众号的义务编辑团队,他们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认真地编稿、校对、转发分享,却从未索取一分报酬。而更为让人感动的是,一大群爱心读者加入了转发分享队伍,成为“荣誉编辑”,为扩大征文的影响力作出了贡献。
“天下中师生”公众号从2022年12月2日发布第一篇征文——四川林晓波的《永远擦不去的垇》,到2023年12月27日发布征文最后一篇——海南王雪的《我与父亲是校友》,共发布108期,109篇文章。每篇文章发布之后,全国各地广大读者积极参与互动,展开热烈的评论,为此他们还开设了“读者互动”栏目,活跃了征文的气氛。征文结束后,经贵州教育出版社审核,遴选出其中的106篇,集成第一辑,上、下册。下一步,他们还将编出第二辑、第三辑……作为中师生永久的纪念。
致敬,一代中师生的芳华!
致敬,托起共和国乡村教育的数百万中师生!(文/图 《天下中师生》编委会)(转自人民网-贵州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