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驴溪岛上的儿女!有一封信!请查收!
人生是一场旅程,记忆中那些华丽或素美的片段,有的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淡忘,但有的会刻骨铭心,一生珍藏。
二三十年前的我们,还是涉世未深的懵懂少年,扇动着青春的羽翼,飞向驴溪半岛,成为江津师范学校的一名学子。这里有不辞辛勤的老师,助推我们的理想在此启航;这里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铸就无数品学兼优的人杰。我们是“驴溪岛上的儿女”,在这里“团结友爱,俭朴求实”地生活;我们每天“向着灿烂的朝阳”,学习老师们“用心血浇灌着千万棵桃李”;我们将《江津师范校歌》唱入灵魂,像蒲公英的种子,撒向四面八方,从事着灵魂工程师的崇高事业,或在各行各业拼搏。
我们都有一个相同的名字,叫“中师生”;我们都有一份与江津师范不可磨灭的亲情,叫“校友”;我们都有一段断不了的情结,是“驴溪岛恋”。
亲爱的校友,在津师同窗时的岁月芳华,如茶似酒,清冽浓香。喜怒哀乐,将少男少女们的青春渲染得绚丽多彩,欢声笑语,把最纯洁的感情挥洒在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曾记否,教室里比学赶帮的专注神情,操场上龙腾虎跃的英姿,工地上争先恐后的辛勤;曾记否,多少同学把青春的脚印,甜美的欢笑,甚至,对爱情的憧憬都留在了长江边,留在了甘蔗林,留在了马项垭那一块块光洁的青石块上……风光秀美的驴溪半岛,作育英才的江津师范校,给我们的青春赋予了它充实、丰富,并且美丽、厚重的内涵。
亲爱的校友,你毕业时,是17岁,18岁,还是19岁?都还是书生意气的少年,已传承人民教师的光荣,踏上共和国基础教育的讲台,以微小之力奋力参与乡村教育。很多校友被分配到村小任教,虽然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艰苦,但在祖国改革开放的新长征路上,积极夯实教育的根基,奉献心血,无悔青春。
世易时移,“中等师范校教育”在上个世纪末的中国教育历史进程中划上了句号,沉淀为与“中师”有着各种渊源的人们永恒的记忆。而“中师生”这个群体,也已成为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时代特色的符号,永远凝固在上个世纪那段特别的年代。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群毕业于江津师范校、具有浓郁“中师”情结的校友们,以及有着教育情怀的各方人士,共同发起并成立了“重庆市江津区中等师范教育历史研究会”。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壮举,得到了重庆市有关部门,江津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江津区委宣传部、江津区教委及江津区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进展顺利。这一壮举,大面积感召着重庆市内外的“中师生”同仁,共同筹建“中等师范教育历史陈列馆(线上、线下)”,共同追溯“中师”历史,激活“中师”记忆,展示“中师”教育成就,挖掘“中师”文化传统,总结“中师”教育经验,提炼“中师”教育理念,传承“中师”职业精神,助推我国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目前,“一号”(“你好中师生”微信公众号)“两馆”(中等师范教育历史陈列馆线上馆和线下馆)“四大主题活动”(全国首届中等师范教育主题征文大赛、全国首届中师主题“老照片与背后的故事”征集大赛、全国首届“中师生之家”联谊活动、全国中师主题文艺作品征集活动)正在紧锣密鼓地有序推进中,特别是“中等师范教育历史陈列馆”拟于2021年9月10日“教师节”正式开馆。
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H5
《致江津师范校友的一封信》